民间艺术
从96年开始,北京古玩城每隔二年举办一次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。每次博览会上都有20位左右的中国民间艺术绝活传人、弟子在古玩城二、三层环形展位上作现场表演。那出神入化的当场制作,那形神兼备的艺术精品,以及与民间艺术家相关联的传奇身世,无一不给观赏者留下不尽的艺术享受。
1, 扎风筝
冬尽春回,轻风拂柳之时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。而扎风筝则是一种民间绝活。
民间艺人一般用竹条做支架,有用棉纸糊,也有用丝绢糊的,然后再用单线或多线做引子。风筝的形状多种多样,以蝴蝶、燕子等鸟兽飞虫居多,也有“仙女”、“哪咤”等各色人物。
风筝还有南派北派之分。由于北方风大,所以制风筝时在扎、糊、绘、放四种技艺上比较讲究。扎风筝的艺人自清代以来名家辈出,北京的“风筝哈”、天津的“风筝魏”都很有名。
2, 捏面人
捏面人也叫面塑。一团加了色彩的糯米面在艺人手里揉一揉、捏一捏,一会儿就能捏成各色人物或动物。
说时容易做时难。艺人首先要准备好用七成白面和三成糯米面掺和而成的面团,再加一些蜂蜜,后经调色制成各种彩面。因为面有黏性,艺人先得用黄蜡润手以后才能捏制。捏塑时用搓、捏、团、挑、揉、压、按、拨等手法精心制成面人的身体、衣裤,然后装头、加手并插挂道具。
初期的面塑只做些鸡、鸭、猫、狗,后来越做越精制,能捏制一些戏剧人物和历史故事人物象穆桂英、孙悟空等。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有名的面塑艺术家,如北京的面人汤,他能把面捏得细如线,薄如纸,各种人物在他手下栩栩如生,独具特色,堪称一绝。
3, 制印刻章
成年人一般都有一枚自己的图章,特意到刻字社去刻的人并不多。在庙会、集市的制印摊子前去刻,立等可取。
前人印章有用刀13法之说,正刀、复刀、反刀、冲刀、平刀等。可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,金属、水晶、翡翠、玉石、象牙、牛角;石质材料中以鸡血石、田董石、寿山石、冻石为好,此外也可用桃、梨木或黄杨木。不过刻印刻得好与否还得看艺人的修养和技艺如何。
4,民间工艺品
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,内容丰富多彩。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,材质有陶瓷、泥塑、布艺、木头、灯彩、吊饰、 丽江木刻 、桦皮工艺、漆器工艺、 兽皮工艺、 砚石工艺、竹编工艺、漆器陶具、玉器工艺、大理石工艺、 土家族黄杨木雕、瓷器、风筝、剪纸、麦杆画、年画、铅笔屑画、唐卡、拓真画、银
饰、纸编画、苏绣、鱼皮衣等。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、吉祥如意、长命健康、富贵有余、儿孙满堂等,用于民间传统节日、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。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,生动有趣,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。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,供欣赏和参考。
5, 山西民歌
山西,历来被誉为“民歌的海洋”、“中国戏曲的摇篮”。山西的民歌,曲调优美,易于传唱,感情真挚,情真意切,歌词生动,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。有很多广为流传的精典民歌如《走西口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想亲亲》、《桃花红杏花白》等。
6,满佩银饰的苗家女
湘西吉首地区
银首饰,是箱西苗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装饰品。进凤凰山江、腊尔山区、花垣雅酉以及吉首等地苗族妇女仍然十分讲究佩带。这位苗族青年妇女身着节日盛装,头上插满银花、银蝶,耳坠银环,肩披缎披肩,手戴银镯、胸前挂有银牌等饰品,可谓琳琅满目,光艳照人。满佩银饰的苗家女子常为苗家节日庆典增添一道美丽的光采。
7, 剪纸艺术品
剪纸在高密民间历史悠久,明代洪武年间大批移民,带来外地剪纸,主客融和,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一是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,对比强烈,并富有韵律感。二是线条挺拔,浑厚粗犷,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。三是以精巧的构思见长。构图夸张变形不失真。其题材多为花鸟虫鱼、戏剧故事、吉祥图案、生活习俗等。作者大多是民间妇女,剪纸粗犷中见清秀,雅拙中藏着精巧。改革开放以来,高密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,剪纸艺人也经常出国访问。代表人物有